2023-03-14
【明報專訊】想孩子懂得尊重同學戴或不佩戴口罩的決定,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總幹事吳健文說,可由建立同理心做起,「最重要令小朋友同理得到,跟他做法不同的人,內心是怎樣想的,又或者對方需要的是什麼」。他舉例,選擇不戴口罩的學生,動機或是很期待見到大家的樣子、覺得很自由自在、說話更清晰;反之,繼續戴口罩的學生,可能覺得這樣可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,又或是想再觀望一下,家長不妨把不同想法解釋給小朋友知道,讓他們理解得更全面。
他續指,現階段大部分市民尚未適應除下口罩,假如家長有意讓子女成為「少數」,宜給他們做足心理準備,「當孩子成為課室少數不戴口罩的人,難免會承受奇異的目光,最好事先跟小朋友模擬一下,假如被冷眼、被質疑時,可以怎樣回應,避免他們到時措手不及」。
但吳健文相信,這過渡期持續幾個月後,局面便會扭轉,屆時如果小朋友堅持不除口罩,就會變成少數,家長都需要幫他們適應新轉變,「可以用一些淺白易明的例子,讓小朋友尤其是幼兒,明白生活總是會面對轉變的,而現在口罩的功能改變了,只是在流感季節、到醫院時才使用」。有需要亦可按部就班幫小朋友「戒」口罩,「可先由空曠地方開始,例如在郊外除下口罩,讓他們感受到,原來在家以外都可以不戴口罩的,繼而是人流不太密集的市區,最後才到公共交通工具或學校,讓他們逐步適應」。
[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0期]